先說重量。全球都普遍采用了國際單位制,千克(KG),即公斤是為大家都熟悉和認可的重量單位,在澳州等原英屬地國家都簡呼為KILO,音“開樓”。但在美國,重量的單位是磅,縮寫為LB。你說他干嘛不改一下呀,害得我每次買東西都得換算一下1KG=454LB,然后決定劃不劃算。小一點的重量單位叫盎司(OZ),經常用于小包裝的如奶酪、小食品的計量,1OZ是28.349523125克。,要想知道你買的那塊12.25OZ的奶酪是幾兩,就慢慢算吧。再說容量(體積)。凡液體的東西一般都以體積計量,國際單位是升。可是美國非不用,使用加侖。從汽油到牛奶都以此計量,又害得我得經常性進行1GAL=3.78L的換算。這還不難,難的是一些小體積的東西,居然還得換成什么品脫、夸脫,你說他們累不累啊。還要提醒一點,美國的加侖與英國的加侖居然還不一樣,英國1加侖相當于是4.54升,呵呵,英國人來美國買液體,會不會覺得太便宜啊。還有長度。放著好好的國際制的“米”不用,用什么英尺FEET。自然,也就不用KM,而用英里MILE了。在公路上你看到的限速標志大多是45、55,別以為美國限速標準太低,你得換成英里,那就是72.45公里/小時、88.55公里/小時。在北卡,公路的最大限速是70(州際高速),也就是112.7公里/小時。如果超過75的話,就要吊扣執照12個月了。不過,聽我同學說,適當的超速是可以接受的,只要是隨大流就行。有人說美國車便宜,買了帶回中國去,呵,如果真在中國上路了,那個速度表肯定會把你坑死地。再就是錢。美元可能是世界上購買力最強的貨幣了,很經用。但貨幣的計量也是挺麻煩的,100、50、20、10、5、1 Dolar。使用最多的是20以下的紙幣,如果你有100DOLAR進超市,會買出一大堆東西的。這些都好記,難整的是有個25分(quarter)的硬幣。更急人的是,5分、1分的硬幣都還在用,進次商店回來必定會找補引些硬幣回來了。還有更麻煩的,他的10分不叫ten cent,而是叫DIME。且,這個硬幣比1分的還要小要薄一些,真是坑人啊,差點出洋相。(其實英文課上老師講過的,只是以前沒有機會認識),由于長度單位是英制,面積自然也就沒有什么平方米了。這里的房子,動不動就幾千平方英尺(1feet^2=0.09m^2),我就得去算是多少平方米。再有就是大面積的,他們的一英畝等于0.4公頃。UNCC占地1000英畝,就相當于400公頃,1公頃等于15中國畝,400公頃也就是6000中國畝了。怪不得里面不開campus shuttle是不行的。對了,還有那個溫度也是麻煩的事。以冰點為0度、零海拔沸點為100度的計量是攝氏溫度(C),但美國用的是華氏度(F),即冰點為32度、沸點為212度。換算關系為C=5/9(F-32)。由于帶著小數,讓你一下子算出77F相當于多少C,怕是沒幾個人能夠迅速答出來的。還好,IPHONE上有個實時天氣預報,只要能上網就可以查到當天及以后幾天的氣溫,不然真得天天帶著計算器算溫度了。
友情鏈接
? 2015-2023 中國計量測試學會 版權所有 ICP證:京ICP備14006989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