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電影《我和我的祖國》看懂里面的計量知識點了嗎?這片子,首先是一部充滿計量知識的片子!每個故事都有知識點。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講吧:
01電磁波計量
朋友,你聽說過電磁波嗎?那么,什么是電磁計量呢?人們對電的物理現象進行定量研究時,需要定量單位,電和磁是廣泛應用的,我們的生活、生產、科研都需要電磁波計量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完美地呈現了電磁波的應用和可能帶來的危害。《奪冠》里,大家看女排比賽直播,無論小男孩怎么瘋狂扶著、擺動電視信號桿,都是作用不大,關鍵時刻還是臨時救命的“半導體”收音機發揮作用,大家紛紛用廣播收聽。為什么電視信號不好的時候半導體廣播卻還能用呢?這些就是電磁波計量的知識。1865年,英國科學家麥克斯韋經過運算提出:變化的電場會產生磁場,同時,變化的磁場也會產生電場,合起來,就是電磁場。這電磁場在空間的傳播,就形成了電磁波。有了電磁波,就有波長。比較長的波長,傳播的距離遠,避障能力強,而如果比較短,那就容易被阻擋。這就是,波長和頻率的乘積是光速,所以波長越長,頻率越低。電視機的圖像中頻信號是38MHZ,調頻收音機的中頻是10.7MHZ。所以電視接不到信號時,收音機就可以聽到電磁波傳來的聲音。你看,相比電視信號,廣播信號的頻率較低,波長更長,傳播能力也就更強。當然了,我國電視網建設的較晚,那時電視信號覆蓋還不高,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其實,電磁波的頻譜,對各個國家來說都是一個非常有限的資源,人類則是優先從比較“低頻段”開始利用的,我國也不例外。我們的手機從2G、3G到4G,最近又有5G,因為低頻段信號已經被占據,人類已經利用更高頻段了。比如4G最高利用到2.5GHz,而5G則可以到95GHz。那頻率更高的電磁波有嗎?當然有,再往后就變成了: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X射線和γ射線。

02原子彈與計量
大家都知道原子彈是威力巨大的殺傷武器。原子彈是由90%以高濃縮鈾或環239裂變時放出的中子生成的,一公斤鈾235或環239全部裂變,能釋放18000噸梯恩梯當量的能量,一顆原子彈的核裝藥一般為15至25公斤鈾235或6至8公斤钚239。鈾在正常壓力下的密度約為19克/立方厘米,對一定裂變物質,密度越高而臨界質量越小。實際上,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豐度僅0.72%,按原子彈要求必須達到90%以上,然后釆取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高濃鈾。原子彈是靠利用核反應的光熱輻射、沖擊波和放射性造成殺傷和破壞作用的,以及造成大面積釋放放射性污染。核反應過程非常迅速,微秒級的時間內即可完成。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圍形成極高的溫度,加熱周圍空氣使之急速膨脹,產生高壓沖擊波。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能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溫,能把一切化為灰燼,放射雨能使一些人在20年中緩慢死亡。沖擊波形成的狂風,能把所有的建筑物摧毀。
其中γ射線也是一種威力,造成《相遇》中男主角的受傷就是這樣的。在放射性中γ射線波長極短,達到0.01埃米,傳播的時候,它不會繞開物體,而是直接穿透,甚至可以穿透細胞,殺死組織。在醫學里,這個特性被用在了“放療”上,來殺死癌細胞。在工業里,則被用于設備“探傷”。γ射線會在原子核反應的時候放出,造成人員“內傷”,這也是原子彈的重要威力之一。所以核輻射是很可怕的。一旦超過安全劑量,人會馬上頭暈嘔吐,白細胞數量下降、肺組織損傷、心血管系統損傷,還會引起細胞癌變,誘發癌癥。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是核電時代以來最大的事故。日本因海嘯核電遭到重創。切爾諾貝核輻射在3個月內31人死亡,15年內有6-8萬人死亡,如今,依然有13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而《相遇》里的男主角,舍身救下裝置,為了國家,自己完全地、無保護地暴露在核輻射之下。其實,電影已經演得很“樂觀”了。實際中這種輻射劑量后果肯定是非常嚴重的。這就是我們的英雄啊!
03標準時間計量
時間計量是以“秒”為單位,頻率是時間的倒數,單位是“赫茲(HZ)”。電影里的時間就是就是國家授時中心發出的北京時間。《回歸》講述的是一個分秒必爭的故事。香港回歸我們已經等了150年,多一秒,都不能再等了,這就是我們的國家尊嚴。在電影里,中英外交官的對表時間細節,就是計量時間的比對,保持手表的一致性。
影片中說到了兩個天文臺:中國紫金山天文臺、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其實,人類這么在乎時間,說明時間計量的重要性,要求時間精度也是必然的。但是這也就是近代的事兒,之前,人們說時間,只能跟你說個大概。人們對時間計量是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這是因為需要測定船只的位置。對于南北軸,可以通過在船上測量太陽角。可是這東西軸,怎么辦呢?靠時間計量:也就是靠本地和出發地的時間差,再除以24小時就行了。后來,格林尼治天文臺就成為了0度經線的起點,也是當今世界時區的開始。在計時中,航海時鐘是洋人發明的。而中國,為國家報時的,當年就是南京的紫金山天文臺。它是國民政府20年代遷都南京時所設立的,目的就是發布準確的時間,也就是“授時”。新中國成立后,尤其1964年,在《相遇》里的原子彈爆炸后,我國科研工作的力度空前加大了。你看,導彈、火箭、衛星,都在天上飛,甚至要飛出大氣層,差之毫秒都會偏之千里。然而,紫金山和國家西部的實驗基地離太遠了,覆蓋面偏差太大。因此,國家決定建立新的時間授時中心,地方最好是在中國的中心位置!1966年,經國家科委批準籌建,我們國家新的授時中心成立了;1970年,經周恩來總理批準短波授時臺試播;1981年,經國務院批準正式發播標準時間和頻率信號;20世紀70年代初,為適應中國戰略武器發射、測控和空間技術發展的需要,經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批準,在陜西天文臺增建長波授時臺(BPL);1986年,通過由國家科委組織的國家級技術鑒定后正式發播標準時間、標準頻率信號。當年,只能發布短波授時,傳播范圍很小。后來,隨著國家海洋科研和國防的需求,逐漸有了遠洋、長波、超長波授時。今天,國家授時中心早已和世界同步,堅守為國家報時的任務,服務航天、電子通信、全球定位、證券銀行交易等,分秒不差。我國的時間計量準確度達到了1X10一15,約三千萬年不差1秒。
04合金計量原理
《前夜》里有一個關鍵詞。開國大典前夜,升旗試驗出了問題。旗桿頂部用于卡位的金屬球裂了,需要重新做一個堅固的金屬球。當歐豪喊出“俺們需要矽鉻鎳”的時候,就是硬度計量不達標準。我們知道力是相互的,同時,撞針和卡位球的接觸面積一致,那么他們相互的壓強也一致,因此應力一致。通過影片我們知道:撞針沒有損壞,只是球被撞壞了,旗被卷進旗桿里,這說明針的材料硬度合挌的。那么,為什么不直接把撞針的材料高溫融了,然后就用這個鑄一個新的卡位球呢?這材料不是現成的嗎?其實就是要科普一下,讓大家知道合金的原理呢。計量的準確性就是如此,大家看見過用天平稱量金屬質量吧?鋼里面的鐵和碳與加入的合金元素將發生交互作用,形成新的化合物,而硬度合格配比要計量準確才可以達到,這就是計量的作用。以硬度為例,影片中加入歐豪需要的Si Cr Ni元素以后,鋼的硬度都提升了很多,在不同溫度下,材料的質量是不同的。計量準確、配比科學就會改變鋼的組織,使鋼的強度、硬度、耐磨性等都有提高,才能符合使用的要求,做出合挌的產品。

05抽簽概率原理
葛大爺抽中了開幕式的門票,這個故事,其實是在講“抽簽數學原理”。抽簽順序,會影響抽簽結果,也就是說,對于不放回、不提前揭開結果的抽簽,先抽和后抽,中獎的概率有區別嗎?答案是,沒有。你看,54張撲克牌,只有抽到紅桃2才中獎。那么第一個人抽,中獎的概率就是1/54。第二個人抽,概率分成兩種情況,第一個人抽中了(1/54) + 第一個人沒中(53/54)。所以,第二個人中獎的概率就是:1/54 * 0 + 53/54 * 1/53= 1/54。概率相同。有細心的朋友已經發現了,隨著劇情的推進,是其他人先公布答案的。那這個時候,隨著沒中的人越來越多,葛大爺的中獎概率,可是直線飆升的!
06重力計量的應用
什么是重力計量呢?簡單說,重力加速度就是物體在重力作用下落向地心的速度變化率。從牛頓第二定律可知以知道F=mg。由于引力遠大于離心力,重力的方向是指向地心的。在《護航》故事里,宋佳霸氣地喊出“給我整個8”。這8,就是8個G計量量值,也就是8個重力加速度的意思。空軍在飛行的時候,要做出各種特技動作,瞬間的加速度會非常高,所以在平時訓練的時候,就要鍛煉這個科目,讓身體適應。
8個G是什么概念呢?首先,要說一下加速度的方向,加速度對人體可以來自兩個方向:一個是“正向”,就是和身體的朝向平行,比如坐車時加速;另一個是“橫向”,加速度來自身體側面,比如車輛轉彎。對于第一種,美國人斯塔普博士在上世紀40到50年代,做了一系列實驗,來尋找人類的承受極限。1954年,他在美國新墨西哥州,創下了人類承受加速度最大紀錄:46.2G。加速的時候,用火箭推進器,停止的時候,則用液壓減速裝置。雖然創造了記錄,但身體也受到了重傷。要知道,當身體停止的時候,身體的內臟可沒停,依然以非常大的加速度運行。比如,他的眼球就在減速時受到了巨大的擠壓,失明了兩天;渾身的骨骼也有不同程度的骨折,還掉落了6顆牙齒。這么看來,宋佳的“整個8”也還好?等一下,這40個G可是正向的,而宋佳的那個8,是橫向的。幾年前,美國的《大眾科學》,發布了一項研究。它表明,對于橫向加速度,14個G可以讓人的器官分離,造成死亡。對于沒有任何訓練經歷的人,6個G足夠失去知覺。8個G的加速度可以讓人昏迷——這點上,電影還蠻符合科學的。
《我和我的祖國》觀后使我興奮之余,也感到計量科學技術知識普及還需努力,作為計量戰線的老兵責無旁待發揮余熱。
作者:盧敬叁 創作時間:2019年10月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