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即將過去,天津計量博物館作為天津計量院對外宣傳計量文化窗口、對內開展文化建設的陣地也將跨入2019年。回顧一年來的工作,做為全國成立最早的計量領域方面的專業博物館,做為計量院的一個文化建設的部門,2018年以來我博物館主要開展了如下工作:
一、搞好主題宣傳工作。配合3月15日 “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結合產品質量與計量技術相結合的重要性。我博物館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期間,對外開放了了天津計量博物館展品、展室,開放了天津計量院部分實驗室。結合2018年“5.20”世界計量日主題:““進”無止境—國際單位制的量子化演進”這一內容,開放博物館,積極對外開展宣傳活動。在2018年9月15-21日全國科普日期間,開展了主題為“創新引領時代,智慧點亮生活”博物館開放活動。
二、積極做好參訪人員的接待工作。接待了國家局和湖北省市場監管委檢查組、青海省黃南州市場監管局、華北大區、山西運城、新疆計量院等計量技術、管理人員的到訪;2018年受天津市市場監管委的委托,天津計量博物館接待了市市場監管委機關有關處室、南開區市場監管局等系統內人員的參訪;接待了民革天津南開區委、天津大學研究生、中核(天津)機械有限公司、伊利集團等天津十余家單位人員的來訪。各界人士近300余人,參觀參訪了天津計量博物館。在這些接待活動中,博物館不僅向來訪者詳細、系統地介紹、宣傳了天津計量博物館的藏品和建立發展歷程,也弘揚了中國傳統的歷史科技文化,宣揚了天津近代工業、人文的歷史地位和天津計量院的前世今生。成為了當前搞好黨建工作的重要陣地。
三、不斷完善、充實博物館的實力,搞好博物館自身建設。2018年以來,為了充實博物館的展品、爭強實力,拓展思路、積極開拓增加館藏展品的渠道。通過努力,挖掘出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蘇聯、捷克等國家出產的電學方面的計量檢定標準裝置30余件套。不但豐富了計量博物館的展品,更是充實了博物館在這一時期的計量特色。使我博物館的展品,從清末、民國(日偽)、新中國建國初期、五六十年代工農業科技發展時期、到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的計量發展歷史更加完整、系列化,使天津計量博物館的特色更加突出。
2018年因陋就簡,制作了《衡石量書》、《晝夜長短與四季變化》等五塊新的計量主題科技展牌,使博物館的科技展示長廊由原來10塊、10余米,增加到15塊、近20余米,豐富了博物館的展室內涵。與此同時,日常經常性的對博物館部分展具和展品進行了維護。
四、2018年繼續開展對計量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探討。博物館人員艾學璞以第一作者發表了《中國最古老的“直角尺”檢定和使用的計量技術規范》一篇;博物館人員艾學璞作為編委參與了國家質檢總局科技委編著的《魅力計量》部分內容的編寫工作;博物館人員艾學璞為崔省柱編著的《瑞獸形鐵秤砣的收藏與初探》一書作序一篇。由于其出色的能力,2018年博物館人員艾學璞受聘于中國計量測試學會計量歷史與文化研究會顧問。極大地提升了博物館的聲譽。
五、2018年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科普宣傳活動。為勝鑒計量檢測行站20余人開計量專業知識講座2次;為計量院青年工作者進行計量基礎知識進行講座一次。與中核(天津)機械有限公司參訪人員進行技術交流與探討一次,獲得對方的中肯。為此獲得標有“計量科學基地、傳統教育講堂”錦旗一面。為計量博物館、計量院贏得了較好的聲譽。
六、2018年初,通過了自2017年6月16日開始的、由市科委啟動的天津市科普基地評估工作即天津計量博物館開票基地評估工作。延續了計量博物館對外宣傳的陣地。
七、完成了科委及市市監委下達的《2017年度科普統計調查表》的統計匯總工作。
八、積極完成院里的各項任務,積極參加院里各項活動。
2019年工作思路
首先,做好博物館業已存在的工作
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5.20世界計量日”、“科技周”及“質量月”等重大活動期間,依托天津計量博物館這個平臺和計量院這個強大的技術支持,配合監管委和總局的安排,開展技術講座等活動,對社會各界開展宣傳,傳播計量等方面的知識,提高計量博物館的影響力。
第二,繼續完善南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桿秤制作”相關工作,爭取早日成為市級天津市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第三,做好展品的日常保養工作,在寒暑假等期間,做好日常接待工作,迎接大中小學生及各界人士的參訪。
其次,拓展博物館新的工作范圍:協助院里開展各種培訓工作,各種文化建設工作。積極探討如何做好計量院企業文化建設;探討如何開展將企業文化建設與計量院業務相結合的模式;探討如何將博物館這個平臺與院相關部門搭臺,成為提升計量院人員素質、素養的平臺
天津計量博物館 2019.01.28